新冠病毒感染
我市新冠病毒感染报告发病目前处于低水平波动期,主要流行毒株为XDV系列变异株。随着人群免疫水平的降低,以及“五一”假期前后人群大规模流动和聚集性活动增加,疫情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升。
预防措施①注意个人卫生,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,勤洗手,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、毛巾遮掩口鼻;②定期开窗通风,做好居室日常卫生;③做好自我健康监测,避免带病上学/上班,必要时及时就医;④“五一”假期人员流动和聚集增加,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时,建议科学佩戴口罩。
手足口病
五月是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,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。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-口途径等消化道传播,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。
预防措施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,勤洗手,不喝生水,不食生、冷、不洁的食物,常通风,勤晒衣被;②在流行季节少带孩子到人群密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,避免与患病儿童接触;③留心观察儿童口腔、手及足底等部位是否有皮疹,发现有类似症状,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;④接种EV-A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-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,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。
登革热
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主要通过媒介伊蚊(俗称“花斑蚊”)叮咬传播。
预防措施①家中安装纱门纱窗,使用防蚊用品,户外活动时穿着长袖长裤,使用驱避剂等进行预防。避免在蚊虫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、草丛、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;②翻盆倒罐,清除积水,水养植物定期换水,消除蚊虫孳生场所;③如发病前2周内,您曾在东南亚、南亚、拉丁美洲等登革热流行地区逗留,或者居住、工作的社区、街道甚至城市范围内已经有登革热病例发生,出现发热、皮疹、头疼、肌痛等症状时,需考虑可能患有登革热,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,并且主动向医生陈述您的旅居史及蚊虫叮咬史,以尽快得到诊治。
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
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又称“蜱虫病”,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。每年的春夏两季是蜱虫的活动高峰期,户外活动时应注意个人防护,避免蜱虫叮咬。
预防措施①穿浅色长衣长裤,扎紧裤腿,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中久坐、久躺,必要时可使用帐篷等防止蜱虫侵入;②进入草地树林前,可在裸露的皮肤涂抹或在衣物上喷洒驱虫剂;③游玩结束后,及时洗澡,检查腋窝、腹股沟、头皮、颈部、腰部及脚踝下方等部位有无蜱虫附着;④被蜱虫叮咬后,不可用手拔取,可使用头部较尖细的镊子尽可能夹住蜱虫的口器,垂直向上慢慢拔出,避免口器断裂残留,并及时消毒。有条件者应及时就医,寻求专业处理。
哈夫病
哈夫病(又称“泻湖病”)是一种罕见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。其典型症状包括肌肉疼痛、僵硬、无力,伴随酱油色尿液(肌红蛋白尿),严重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、呼吸困难、甚至危及生命。哈夫病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,但普遍认为其与食用某些水产品有关,我国约90%的病例与食用小龙虾相关。预防措施①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水产品:避免来源不明的水产品,尤其是野生捕捞的鱼类、小龙虾。此外,避免购买死鱼、死虾;②控制食用量:小龙虾等水产品不宜短时间内大量食用(尤其是头部和内脏),避免饮酒同食;③彻底烧熟煮透:高温虽不能完全灭活毒素,但务必彻底煮熟(100℃以上至少10分钟),避免生食。外出就餐时,选择正规的、卫生条件较好的餐饮店;④留意身体信号:食用后若出现肌肉痛、尿液变色,立即就医!早期治疗可避免肾损伤;此外,对于特定群体如婴幼儿、孕妇、老人以及有过敏史和基础性疾病者,需谨慎食用小龙虾。